4.农耕文化
甘肃农耕文化源远流长。秦安大地湾遗址,考古专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,中国农科院和甘肃省农科院专家研究认定,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糜子遗存。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,《诗经》《史记》《国语》等史料记载,周先祖不窋在此教民稼穑。甘肃现有庄浪梯田、大地湾遗址、庆阳药王洞养生小镇等文化遗存和景观。
5.长城文化
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,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。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,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、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,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。
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,万里长城—嘉峪关、玉门关遗址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境内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,占全国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,居全国第二。战国、秦、汉、隋、明所筑的长城至少五处,其中明长城全长1738公里,更是位居全国之首。与长城有关的烽火台、墩堡、城障、壕堑等附属建筑遗迹有2800余处,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现存藏品2200余件。当前,甘肃仍在加快打造分层次多元化的长城文化展示体系。
6.石窟文化
总书记在天水考察时指出,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。
甘肃现保留着近百处规模不等的佛教石窟,重要的有40多处,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,位列全国第一。其中,炳灵寺石窟是“中国石窟百科全书”、麦积山石窟是“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”、天梯山石窟是“石窟鼻祖”、而莫高窟则是“石窟艺术宝库”,还有“长”在绝壁上的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、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、南石窟寺、北石窟寺、西千佛洞等,这些石窟,共同参与并见证着甘肃石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更是熠熠生辉的艺术文化宝库。
7.民族文化
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54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和谐相处,其中裕固族、东乡族、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。
甘肃是少数民族的集聚地,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,东部的庆阳、平凉地区有唢呐、剪纸、社火、戏曲;东南部有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;甘南境内的拉卜楞寺宗教民俗活动丰富多彩;河西走廊有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、肃南裕固族风情、肃北蒙古族风情、阿克塞风俗、天祝藏区风情、雷台奇观、古酒泉传奇、嘉峪关传说、玉门关和古阳关、桥湾人皮鼓、民间筵悦、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。
8.红色文化
总书记指出:“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,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”
甘肃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甘肃红色革命文化以南梁精神、长征精神、会师精神、西路军精神、兰州战役精神等为核心,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,突出表现为:信仰坚定、矢志不渝,人民至上、联系群众,实事求是、开拓创新,团结一心、艰苦奋斗,英勇顽强、视死如归等。
9.中医药文化
甘肃是“西北药都”“千年药乡”,中药材资源丰富,中医药文化积淀丰厚,人文始祖伏羲、“医圣”岐伯、东汉名医封衡、“针灸鼻祖”皇甫谧等历代先贤在陇原大地开了中医药先河,《黄帝内经》、武威汉代医简、敦煌医学等都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。长期以来,甘肃形成了陇中正骨学术流派、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和李少波真气运行学等学术流派。
甘肃建成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、皇甫谧文化园等2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,确定甘肃中医药大学、甘肃省中医院、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、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、玛曲县藏医院等7个单位为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。拥有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、灵台皇甫谧文化园2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。
10.航天文化
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源地,是中国创建最早、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、卫星发射中心,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,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。酒泉是中国航天的代名词,是国内公认的“中国航天城”,是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源地,是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。